【音乐周推荐】琴键上的世界:以琴为桥,启幕新章

引言:以琴为桥,启幕新章

三月的深圳,琴声与春风共舞。2025年3月20日至22日,深圳艺术学校以“对话名家 共筑未来”为主题,再度开启“艺术名家进校园——钢琴艺术周”公益活动。这场汇聚国内外著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的盛会,以大师课、学术讲座、公益音乐会为载体,为深圳“钢琴之城”建设注入新质动能,让艺术教育的星火点亮城市文化之光。

在开幕式上,何军新校长立足艺术教育的时代使命,指出:“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深圳艺术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通过‘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深化‘国际视野、学术引领、公益普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助力深圳打造‘钢琴之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创新探索。作为全国唯一实现四大国际钢琴赛事大满贯的艺术院校,学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的责任,以‘艺术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为纽带,对接国际教育资源、构建钢琴教育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艺术成果全民共享、涵养城市人文精神。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艺术教育为支点,为深圳建设钢琴之城贡献深艺力量。”

吴迎教授致辞:“深圳艺术学校钢琴学科在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的引领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让国内外的钢琴教育界都感到佩服。这些成绩不仅是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例子,也为钢琴领域的教育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些成果离不开深圳艺术学校几代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以开拓的精神,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和国际化的钢琴教学体系,让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走向世界。如今,深圳艺术学校的钢琴学科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典范,深厚的教学经验、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培养模式,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这次应邀参加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深圳艺术学校对艺术的坚持和追求。他们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有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样的环境,正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好地方。我们希望和所有同仁携手,把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帮助更多年轻学生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衷心祝愿这次钢琴艺术周圆满成功!也期待深圳艺术学校继续引领钢琴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辉煌!”

钢琴学科主任陈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钢琴学科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教学理念,以深化院校协同与拓展国际交流为重要发展路径通过系统整合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本届钢琴艺术周,我们特别邀请了9位国内外知名的钢琴艺术家,他们既是享誉国际的演奏大师,也是深耕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艺术家们将通过大师公开课、专题学术讲座及系列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既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与国际艺术前沿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的实践平台。”

名家风采:大师匠心,琴韵深耕

以雅马哈Disklavier™远程原声智慧钢琴系统为桥梁,但昭义教授跨越时空亲授舒伯特-李斯特《小夜曲》。从触键力度的微妙控制到踏板延音的呼吸韵律,他透过屏幕逐句解析“技术为骨、情感为魂”的教学哲学,同学们感慨:“但教授的指导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音乐表达的情感密码。”

吴迎教授以圣桑-李斯特-霍洛维茨改编版《骷髅之舞》为教学案例,深入剖析了这部“魔鬼之舞”的艺术精髓。在讲座中,他通过细致对比原版与霍洛维茨改编版在触键技法上的差异,生动阐释了音乐中的戏剧性表达:“左手八度跳跃要展现出骷髅骨骼碰撞般的凌厉质感,右手旋律的滑音则需营造出幽灵飘忽不定的诡谲效果。”在吴教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精准控制指尖的爆发力与克制力,逐步领悟掌握了霍洛维茨标志性的炫技演奏风格。

Jablonski教授以肖邦《第一谐谑曲》为教学范例,生动诠释了“音色的光影雕刻”这一艺术理念。在演奏过程中,他特别强调:“强音要体现力量的凝聚而非粗暴的力度,弱音则要展现情感的留白而非胆怯的表达。音乐创作就像绘画艺术,需要用触键的笔触来描绘声音的明暗层次。”教授精湛的演奏技艺,令在场观众无不全神贯注,仿佛被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波兰庄园,陶醉在肖邦音乐特有的艺术氛围中。

冼劲松教授在《声音的艺术——弹谈从基础至专业教学中的触键问题》讲座中,以钢琴为“实验室”,系统剖析触键技术的核心奥秘。他通过示范,揭示不同触键方式对音色的影响:“指尖的‘点’与‘面’、手腕的‘提’与‘落’,决定了声音是锐利如刀锋,还是绵密如云雾。”从初学者常见的“僵硬触键”到职业演奏家的“弹性控制”,他逐层拆解技术进阶路径,强调“触键是钢琴家的第二嗓音”。

孔嘉宁教授以舒曼《阿贝格变奏曲》作为教学范例,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的理性密码”这一核心命题。在授课过程中,他系统分析了主题与五个变奏间的动机发展逻辑,生动阐释了舒曼如何将恋人名字“Abegg”转化为精妙的音乐字母动机:“在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严谨缜密的音乐逻辑架构。触键的弹性处理与声部的精准平衡,是展现变奏戏剧张力的关键所在。”教授以莫扎特式的经典触键进行示范演奏,使这首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展现出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诗意的完美融合。

孙韵教授则为深圳艺校学生带来了精彩的大师课。她以巴赫、肖邦和普罗科菲耶夫三位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解析作品背后的演奏哲学。在指导过程中,孙教授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对音乐层次的处理,强调舞台表演需要兼具“热情、勇敢、冷静”的艺术品质。在课程尾声,孙教授由衷赞叹道:“深圳艺校学生的弹奏注重质量,演奏出富有歌唱性的高质量音质,值得称赞!”最后她深情地感慨:“在这个不断创造艺术奇迹的地方(深圳艺术学校百花校区),学生们依然保持着有高质量的演奏水准,这实在难能可贵。”她对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教学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对老师们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实施的精准而系统的训练方法表示高度的肯定。

付妮教授的《学习乐理的乐趣》讲座,以趣味互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她通过生动的比喻与即兴创作演示,将音程、和弦等抽象概念转化为“音乐密码”,学生感叹:“原来乐理是打开音乐宇宙的星图!”

李晓军教授以弗拉迪盖罗夫《幽默曲》为焦点,展开了一场关于“幽默感如何跃然琴键”的深度解析。他通过分解跳跃节奏与突强突弱的对比,揭示作品中的喜剧张力:“幽默不是肤浅的滑稽,而是音乐语言的智慧留白。触键的弹性与节奏的‘意外停顿’,才是诙谐韵味的灵魂。”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用指尖的轻重缓急制造“音乐的挑眉瞬间”,课堂充满欢快与启迪。

吴晓教授聚焦肖邦早期作品《回旋曲》,以“古典框架中的浪漫萌芽”为主题展开深度教学。他通过对比莫扎特回旋曲的典雅平衡,揭示肖邦作品中暗藏的革新基因:“看似传统的ABACA结构里,装饰音不是华丽的点缀,而是情感的微型爆发点。”课堂上以彩色谱面标记动机发展,指导学生用弹性节奏处理主题再现,将“回旋”的循环之美演绎出青春的躁动与诗意。

新生代绽放:青春琴音奏响未来

钢琴学科优秀学生音乐会率先点燃艺术热情,以琴键为笔,书写青春的诗篇:《自由探戈》热情奔放,探戈节奏与古典技巧交织出南美风情;《在阳光下》以清澈音色勾勒中国作品的东方意蕴;李斯特《超技练习曲“追雪”》,指尖飞雪般的琶音展现精湛技艺。这场音乐会既是深艺“冠军教学模式”的成果缩影,更以少年之力诠释了钢琴艺术的多元魅力,为次日全民共享的音乐盛宴奏响华彩序章。

三日掠影:琴声漫城,美美与共

深圳音乐厅“音乐下午茶”公益音乐会,以菲利普·布特尔《为钢琴二重奏而作的小奏鸣曲》拉开序幕。双钢琴的对话如溪水般清澈灵动,时而跳跃如林间晨露,时而缠绵如暮色薄雾。压轴曲目圣-桑《动物狂欢节》则将现场推向高潮:学生们的演奏栩栩如生——钢琴化身为笨拙的大象、优雅的天鹅、狡黠的袋鼠,琴键上的动物王国令观众忍俊不禁,掌声与笑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

尾声:琴键上的星辰征途

当余音渐散,艺术周留下的不仅是绕梁琴韵,更是一颗颗被点亮的艺术火种。深圳艺术学校将持续搭建全球艺术对话平台,以“名家驻校+科技赋能+公益普及”的创新模式,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的艺术人才。未来,这座年轻的城市将以琴声为舟,驶向世界钢琴艺术的浩瀚星河。愿每个黑白键的跃动,都能奏响时代与心灵的共鸣!期待与您,共赴下一个春天的艺术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