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钢琴节要强调合奏?答案在这里

在钢琴艺术的世界里,“独奏”常常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但真正走向国际舞台的钢琴家,必然要掌握与乐团合作的能力。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一个独特理念:所有比赛曲目皆为钢琴协奏曲,让年轻钢琴家从一开始就与乐队对话,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走出练琴室的孤独,进入广阔的音乐世界。
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与我们有着相似的理念。今年,他们不仅在协奏曲训练上加码,还首度引入室内乐环节,邀请享誉世界的上海四重奏,与青年钢琴家携手探索合奏之美。为什么一个“钢琴节”如此强调“合奏”?答案藏在一段段充满互动的排练中,藏在舞台上那些眼神交汇的瞬间。接下来的文章,将带你走进这场融合激情、合作与成长的艺术盛事,一同感受“合奏”如何成为钢琴家职业道路上的必修课。

上海四重奏与青年艺术家学员李哲翔

“如果不是因为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我们四个人此刻可能还在世界上四个不同的角落。”上海四重奏成员、小提琴家于翔笑言。

一个钢琴节,为什么要邀请一支弦乐四重奏呢?

今年,迎来第三届的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首次将上海四重奏纳入阵容。8月17日的闭幕音乐会上,这支拥有42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四重奏,与三位年仅19至22岁的青年钢琴家携手,演绎三首经典室内乐作品。自创办以来,这个钢琴节始终致力于为钢琴学子提供协奏曲学习与演出的机会,而今年更是首次开设室内乐板块。一个“钢琴”节,为什么如此重视“合奏”?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次全新的尝试中。

上海四重奏与陈楷融在排练中

打破钢琴学生的孤独感

在人们的印象中,钢琴家总是独自坐在舞台中央,唯有钢琴作伴。事实上,这种“孤独”可能伴随他们从学琴的第一天直到成名的那一刻,始终难以打破。

“我的太太是钢琴家,她常跟我说,她以前特别羡慕弦乐学生。”于翔分享道,“因为我们有弦乐队,有交响乐团,每天都能和伙伴们一起排练、‘玩’音乐,而她几乎一直是一个人练琴,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乐器合作。”

然而,钢琴的曲库浩瀚无比,除了无数独奏作品,还有大量室内乐和协奏曲等待演绎。仅莫扎特一人,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中,钢琴甚至几乎成为乐队的固定成员。除此之外,还有无数钢琴与声乐、弦乐及其他乐器合作的室内乐杰作。可现实是,大多数钢琴学生的学习起点都是独奏曲目,甚至有不少人长期局限于独奏世界,错过了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青心室内乐团与青少年学员演奏协奏曲音乐会

本届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在协奏曲板块上全面“升级”。对于青少年学员组别,35名学员在天津茱莉亚学院预科管弦乐团指挥司徒健(Kin Szeto)及青心室内乐团的全程协助下,完成了各自协奏曲中一个乐章的排练;随后,乐团成员通过投票选出12位学员进入第二轮比赛,最终有6名优胜者登上协奏曲音乐会的舞台。而在青年艺术家组别,今年的协奏曲优胜者更将获得一项极具分量的机会——以独奏身份参与2026年亚洲青年管弦乐团的巡演,助力他们踏上国际舞台。

今年新增的室内乐板块也颇具亮点。青年艺术家组别的12位学员,与世界知名的上海四重奏完成了一次充满挑战的室内乐视奏,并从中选出3名优胜者,在闭幕音乐会上携手登台,共同呈现经典作品。

来自澳大利亚、年仅11岁的费利克斯·索(Felix Suo),是青少年组协奏曲比赛的优胜者之一。他坦言:“独奏时,你可能会觉得孤独,甚至有些无聊。但当你走进乐团,能用音乐和二十几个人‘聊天’,那种感觉太奇妙了。”他的父亲笑着补充:“排练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在寻找别人——盯着指挥、观察乐手,完全忘记了看自己的琴键。”

费利克斯·索与青心室内乐团

连续两年执棒青少年学员协奏曲版块的指挥司徒健表示:“与职业音乐家合作是一种体验,但与这些孩子们合作则完全不同。他们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却还不够成熟,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和乐团同台。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提升诠释能力,更要引导他们发现合作的意义,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司徒健指挥青心室内乐团与青少年学员排练协奏曲

青心室内乐团的小提琴家何宇洁也分享了她的感受:“我们的目标是为学员们带来一次积极、专业的合奏体验。排练中,指挥会与学员沟通音乐处理、交流想法,一起探索钢琴与乐团的对话,聆听和声、乐句以及声部之间的互动。今年的比赛环节增加了乐团合作,这样的设置在业内并不多见。” 对于钢琴学生来说,学会打开耳朵、聆听他人,并与乐团共同呼吸,这是与独奏完全不同的体验,也是通往更广阔音乐世界的关键一步。

钢琴艺术节联合总监王笑寒

通向职业演奏家的未来
作为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联合艺术总监、预科钢琴系主任,王笑寒始终强调“合奏”的重要性。他回忆起17岁参加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的经历:“决赛是协奏曲,可在那之前,我只和乐队合作过一次,效果并不好。而且,当时没有人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改,于是错误在比赛中依然发生。”
事实上,许多国际顶级赛事的决赛都要求演奏协奏曲,例如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而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更是从半决赛起就加入协奏曲演奏。利兹比赛甚至将室内乐纳入半决赛环节。显然,如果钢琴家始终“独善其身”,在国际舞台上很难走得更远。
“我们的室内乐版块和比赛完全不同。”上海四重奏中提琴家李宏刚指出:“比赛要求选手展示个人能力,合作者通常不会花太多时间教你。而在我们的视奏环节,核心是分享——把我们多年积累的演奏经验传递给年轻钢琴家。”
另一位成员、小提琴家李伟纲补充道:“开设室内乐板块,是我们一直想推动的事。我们希望年轻钢琴家尽早了解室内乐,体验其中的乐趣。室内乐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也是演奏家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好在现在就走进来,而不是未来再‘补课’。”

青年艺术家学员陈楷融与于翔和何思昊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的陈楷融(Toby Kai Rong Tan),今年20岁,是青年艺术家组别室内乐视奏的优胜者之一。在闭幕音乐会上,他与上海四重奏携手演绎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第一乐章。他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室内乐演出。与四位前辈合作让我感受到室内乐无穷的魅力。在他们的指点中,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随时根据合作者的表达调整自己的演奏。”
“这其实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大提琴家何思昊笑着说,“这些年轻人特别好学,充满好奇心,让人很感动。他们常常提出问题,或者希望多试一段,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同,也给了我们新的灵感,有些甚至是我们从未尝试过的。”
于翔也分享了他的观察:“第一遍视奏时,有些学员非常紧张,顾不上别的,只盯着手指。但到第二遍时,90%的问题都解决了。他们的天赋和敏感度非常出色,很快能捕捉到我们的音乐走向,并及时回应。这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最佳方式。对于演奏家来说,打开耳朵、学会合作,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

以上文章来源于今日音乐MusicToday